医学毕业生人数暴增 12 倍,为什么医院仍然「缺医生」?
👆点击上方图片 查询 2024 各科室薪酬👆
根据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》的统计结果显示,过去二十年间,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从每年 7 万人上升到了每年 94 万人,医学研究生毕业人数也从每年不到 7 千涨到 9 万,都增长了 12 倍有余;而医院诊疗人数仅增长了 3.1 倍。
医学院校每年源源不断地输送医学人才,为何医院仍存在临床医生不够、部分医生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呢?
重重考试, 通过率不到半数点击查看更多公立医院岗位
要想成为一名临床医生,第一关就是必须通过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。如果没有通过考试,根本就没有行医资格。
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法考、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并称最难的三大考试,整体通过率约为 20%~25%。
近年来,国家对于临床执业医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,难度也有所上升,部分地区实践技能的通过率甚至只有 50%,笔试还要再淘汰一部分人。
除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,成为一名医生还必须要经历规培。
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行了 10 多年,目前大部分的三甲医院招聘都要求必须完成规培。即使是博士学历招聘入院,如果没有完成规培,也不能参加主治医师考试,无法独立完成诊治。
重重考试下来,能够顺利进入临床工作的医生又少了一批。
培养周期长, 刚工作时收入较低点击查看更多公立医院岗位
相比于很多学业压力小的大学专业,临床医学被评为「年年期末像高考」,别说工作了,想要顺利毕业都是难事。
除了本科以外,不少医学生选择继续考研、考博,培养周期长,学习期间持续高压状态,不仅要学习临床技能,还要完成科研任务。
当医生终于参加工作的时候,刚好处在买房、结婚、生育等需要大量资金的时期,年轻医生的收入却令人落泪。特别是刚开始规培的时候,不少的地方每个月只有 4 千,不如其他专业参加工作的同学、朋友。

图源: 视觉中国
医学生的本科本来就比其他专业要长 1 年,还有硕士三年、博士三年、规培三年,部分地区还要求必须进行 2 年的专培,整整 12 年都在不断地学习,通常都要 30 岁以后工作才能步入正轨。一不小心,硕士、博士、博后甚至还有延期毕业的风险。
就算是博士去应聘,不少大型医院都要求进入「博士后流动站」,并且达到出站条件后医院才会续聘。省会的大型三甲头部医院最基本的入职条件都是博士起步,有的热门科室还要求有一定科研成果,竞争激烈。竞争的人多了,录用标准自然就提高了。
医院间竞争激烈, 招聘要求提高 点击查看更多公立医院岗位
之前,不少医院只要不断扩张规模,即可提高医院实力和收入。
现在人口增加速度放缓、社保基金压力巨大,医院之间的竞争进入存量时代,只能开始「内卷」。
而国家政策也要求医院精细化管理、高质量发展,严控大型医院的规模。医院不能依靠规模的扩张去增加营收,医保支付的方式也进入到 DIP/DRG 等新型支付体系,医院与医院开始竞争,降低医疗成本、提高医疗质量、规范医疗行为、严禁过度医疗。
除了临床「卷」,医院在科研层面也不断加码。除了上述要求新员工进入博士后工作站搞科研以外,在职称的评聘上也加大了科研的重要性。
在聘职称时,除了 SCI 论文,还要求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、获得科技奖项等,有的医院还推出了「非升即走」的政策。科研压力加上考核压力,一旦没有完成科研业绩,很可能就面临调岗或者解聘的风险。

图源: 视觉中国
医院的招聘要求逐年提高,甚至比提升学历的速度还快,真的是医院不缺人吗?
事实正好相反,临床一线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,其实是人手不足的表现。
据中国医师协会 2018 年发布的《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》显示,我国二、三级医院的医师每周工作时间都超过 50 小时,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 51.05 小时,都超过了每周 40 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。
加班、值班已是家常便饭,在工作之余还要抽出空余时间写论文、申请课题、做实验。笔者身边经常可以看到 3 天一个 24 小时班、一个人管十几张床的医生,每天只是按要求写完病历、查房记录、手术记录、出院记录等,就需要很长时间,经常一个上午都忙得没时间去喝水。
图源:中国医师协会
有人会问,医生这么忙了,医院多招人不就可以分担了吗?当然可以!大部分医院都已经在自主招聘,拥有较大的人事自主权。
但是,出于人力成本考虑,特别是在 DIP/DRG 付费模式下,医院对成本的控制更加严格,自然更愿意维持现有的医护人数不变。
对于一些有规培资质的医院,规培生可以分担科室工作,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。不过,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在逐步实现规培生「同工同酬」,或许未来的境况会有所改变。
「高不成低不就」, 成医学生最大痛点点击查看更多公立医院岗位
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,截至 2022 年末,全国卫生人员机构分布中,医院占比超过六成(60.7%),基层医疗占比仅三成(31.6%)。
大部分的医学生都经历了较长的培养周期,沉没成本很大,但是现实却是「大医院进不去,小医院不想去」。
由于大型公立医院编制有限,一线医生充足,而小医院的薪资水平、社会地位与部分医学生群体的期待又有较大差距。这就造成不少历经七八年、乃至十几年学习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最终并未进入医院成为临床大夫。

图源: 视觉中国
面对每年大量的毕业生,在无法进入知名医院工作的情况下,一些人寄希望于通过考研、读博等方式提高自身学历,既能在校园里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,同时也能够暂避现实的就业压力。
目前,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主要的出路,尽管研究生逐年扩招,但是考研人数增加更快,落榜的人数也相应增多,因此,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。
在沈阳某医学院,有一个班级 90% 的学生选择了考研。他们认为,临床医学本科很难留在大医院,他们要通过考研、读博摆脱困境。许多同学表示,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,今年考不上,明年继续考。
所以,虽然医学本科毕业生较多,但是大部分都在考研、读研、或者二战的路上,导致了真正投身临床的医生并不多,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。
>>点击查看更多公立医院岗位
本文作者:吴银登策划:mz|监制:Sherry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
